「CG行業它實際上是一個群體的力量,而不是一兩個人的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上的力量。」

文 / 黃雲騰

電影《爵跡》上映後,在豆瓣電影接近上千條的評論中,與下文類似的言論佔據了接近1/3的篇幅。

「想象力、視聽語言以及演員搭配都可圈可點,技術和故事講述有瑕疵,但至少在可以原諒的範圍之內」。

在電影《爵跡》此前的密集式宣傳中,真人搭配CG成為這部電影的亮眼之處,也成為第一支預告發布時最被詬病的地方。但或許正如導演郭敬明反覆強調的那樣,《爵跡》所採用的CG技術最終在大銀幕上得到了還原:永生島上的魂獸大戰成為全片最精彩、震撼的20多分鐘,范冰冰接近12000根引導曲線、每一根曲線引導40根毛髮模型的精細程度也讓許多業內人士感到「震驚」,認為這部電影的最終呈現已經是有限條件下能夠企及的「完美」地步。

堪比真人或實物的CG領域一度被視為中國電影還沒有能力涉及的禁區。簡單粗暴的市場環境下,CG作為技術手段幾乎與「炫技」沒有分別;而強調高投入與低產出的CG技術或許早已失去了市場化的可能性。

在此之前,CG特效公司工業光魔在2012年併入迪士尼,就此成為這位荷里活巨頭的一部分;打造出《少年PI》中老虎的 Rhythm & Hue宣告破產,並一再強調在荷里活電影體系下沒有得到「應得的尊重」。

電影《少年PI》

然而情況在中國電影市場或許會發生變化。作為CG電影,全明星陣容、評價毀譽參半的《爵跡》帶來的是一個嶄新領域,今後或許也將因中國電影與荷里活相比更明顯的不確定性攫取非凡機遇。有關這部電影的爭議就是明證。

正如在本次採訪中多位CG行業人士向三聲(ID:tosansheng)記者表達的那樣,CG電影將不同於在《貝奧武夫》之後於荷里活的徹底「技術化」,中國CG公司也將獲得荷里活同行們所無法企及的歷史地位,「這個市場剛剛興起,裡面也沒有絕對的王者,如果你做的特別好,你也有可能成為非常頂尖的公司。」

 

「打造品牌」

事實上,荷里活歷史上誕生過多部經典的CG特效影片,包括《奇幻森林》、《阿凡達》、《魔獸》,以及本次在與《爵跡》進行比較時反覆提及的《貝奧武夫》。與《爵跡》一樣,這部電影採用了真人捕捉與CG動畫結合的方式製作,真人置身於CG技術構建的北歐神話背景下,試圖以高科技還原傳說中的英雄史詩。

荷里活的價值體系是利用技術服務故事。《貝奧武夫》的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在《貝奧武夫》前後的作品中也曾使用大量動畫特效手段,但在技術保持更新換代的同時,他在一次訪談中坦言CG技術的使用其實是為了解放演員,「在2D世界中,你能做的非常有限,因為化妝術只能把人變老。」

電影《貝奧武夫》

但《爵跡》或許並不適合用《貝奧武夫》式的框架一以貫之。這部電影從一開始的宣傳順序便是按照「明星陣容」、「熱門IP」以及「真人CG電影」的標籤依次排開。在輿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推動下,《爵跡》因此成為國產CG技術的推廣者與先驅者,這部電影的成功與否也被暗示與CG行業的成敗息息相關。

電影的投資方、製作方原力動畫CEO趙銳,承認這部電影是為了「打造品牌」。在此之前原力動畫曾憑借《鎮魂曲》、《斗戰神》等遊戲CG作品獲得業內認可,承接《爵跡》製作則是為了進入前端。

「我們就擁有這個片本身的知識產權,像《爵跡》我們也是它的出品方,所以《爵跡》的電影票房會和我們有直接關聯,我們把這個產品做好,產品在市場上獲得巨大價值,我們是可以獲得收益,這跟特效公司的區別是什麼呢?特效公司電影好不好跟你是沒關係的,這是兩種模式。」

事實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荷里活,特效產業因為服務於故事的屬性長期居於產業鏈底部。特效公司Rhythm & Hue在獲得奧斯卡金獎後旋即宣告破產,並一度抨擊其服務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劇組及荷里活工業體系將特效工業視為純粹的「工具」。

中國特效產業更是在向荷里活交了大量學費後才逐漸成長:特效公司BaseFx于2006年成立,2016年拿到華人文化的投資,這家中國特效公司第一次接到的海外項目就是美國人不願承擔的「繁瑣又廉價」的分包任務——一幀幀摳出原始素材畫面上的時間標記、再補齊因擦除標記而丟失的人物頭髮。

特效公司Rhythm & Hue

像原力這樣成立於1999年、迄今接近邁過20年曆程的公司則已將目光瞄準了前端製作。儘管一直以來特效公司往上遊走已是一種業界共識,但一直沒有足夠體量的公司、與足夠重磅的原創項目能夠予以實現。原力動畫選擇押寶匯聚十位明星、原著有眾多讀者的《爵跡》參與合作,其目的或許不僅在於「持有收益」那麼簡單。

趙銳便坦承原力動畫希望擺脫CG特效以往的「服務」性質,「如果只是做一個生產,幫你做一個service,我們肯定就不參與,覺得沒什麼太大意思,如果說這是我們自己的產品,我們自己也傾注了這麼多心血,幾百人在一起做,我們自己要有它的一部分,應該說給我們提出了要求,我們要投資這部電影。」以荷里活項目為一大主要收入來源的原力動畫如今甚至已經開始拒絕荷里活的部分項目,「我們覺得不合適,沒有其他的投資機會我們都不做,我們現在往外推掉,我們現在回絕項目,不去給他們做。」

銀河數娛CEO饒昊蘇認為這是中國市場賜予的巨大機遇。在電影市場本身類型片還不成熟的情況下,中國孕育出新的電影類型的可能性要更高些;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影市場的火熱與喧囂為這群掘金者提供了遠高於溫飽的物質條件——「我們做好中國市場就已經是不輸的事情,還可以起頭去向海外。」

「面對國外的挑戰,因為我們有巨大的市場在,而且我們的起點直接聘請海外的人來加入,雖然起步晚,但是起點高。第三個我們有先天的優勢,中國電影市場正在巨大的發展,你只要跟上潮流,你就能夠獲得公司的成長,同時還可以趁着這個國力強盛,海外市場還可以擴展出來,市場前景肯定非常好。」

技術、耐心

數量或許並不能帶來質量的提升。根據《南方周末》今年年初報道,除去少數投資量達到億級以上的大片,中國絕大部分國產片的CG特效以粗製濫造著稱。甚至連幾年前宣稱投資了2億做特效的《大鬧天宮》,也被詬病稱「御馬監平板得像是卡通場景」、「御馬都長一個模樣且動作劃一」、「蟠桃園裡的蟠桃像塑料道具」。

儘管在多個場合被稱「工業完成度較高」、在戴着鐐銬的前提下電影已經完成得相當出色,但無論是作為類型片的先驅還是掘金者,受制于CG的恐怖谷理論,登上大銀幕的《爵跡》的部分場景過渡、人物表情仍然顯得不自然;同時為了最大程度還原郭敬明小說原著人物的高大俊美,所有人物的身長比例被統一拉長,幾乎到失調的地步。

在《南方周末》的長報道中,國產CG與海外之間最大的差距首先是技術壁壘。在海外經常有為一部電影設計專用的視效軟件的情況發生:

韓國公司Dexter為《大明猩》、《智取威虎山》專門設計了一款填充動物毛髮的軟件ZelosFur;

工業光魔則為《魔獸》設計了一款名為Haircraft的軟件。因為是為《魔獸》量身定製,這款軟件今後幾乎只能為《魔獸》系列電影服務,但工業光魔聲稱這是「為了確保一切看上去真實可信」,「我們不希望這些獸人角色都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我希望他們各有特色。」

事實上,因為高額的研發成本與盜版軟件的唾手可得,國內特效產業在實際進步上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韓國公司、美國公司為電影開發軟件時,中國公司還止步于在百度上搜索Nuke、3DMax、Houdini等軟件的破解版。郭敬明也明確表示過因為荷里活的貿易保護、《爵跡》在技術上存在局限性。有業內人士在向三聲解釋原因時稱,「因為確實我們進步再快也沒有他們快,因為他們自己研發軟件的,我們中國哪一個有研發軟件?」

同時,中國人口基數的龐大、以及近年來荷里活特效工業的海外轉型,使得中國成為大部分國外CG特效公司產業流水線上的計時工。知乎曾有從業網友直接評價中國的特效產業,稱最大癥結在於「窮」。「曾經有學了一身Houdini/Realflow 屠龍技的孩子問我為什麼只能天天做 AE,我說,這不是你的錯,因為你的本領,客戶買不起。

在技術成為天然壁壘的同時,耐心也成為這一行業成長必須擁有的素質。傳聞中《爵跡》趕期上映以應付投資方的報表需要,使得製作周期減少至17個月,成為影片細節失真的導火索。在《南方周末》的報道中有特效工作人員坦言,「如果要做更好的特效電影,要投資的不光是錢,還有時間。中國是,『我要最快的節奏,錢可以給你兩三倍』。但效果就得妥協。」

這也許意味着,儘管《爵跡》的提前誕生能夠導致國內CG行業的快速成長與普及,但缺乏質量保證的作品或許根本無法肩負起行業轉型的重任。特別是對於原力動畫這種先驅類型、試圖為技術型公司指明一條轉型路徑的公司而言,「原力是希望能夠做出公司的品牌,讓觀眾能夠知道我們的品牌,我們公司是做高質量內容的。這個需要很多成功的案例來支撐」。

在《影視工業網》的報道中,原力也謹慎地提到了之後會在技術上進行革新。原力如今每年會投入幾千萬去開發技術,並與《阿凡達》的動作捕捉公司Profile Studios 成為獨家合作夥伴,今年年初還投資三千萬給美國虛擬演出製作商Pulse Evolution,打造虛擬數字技術。趙銳強調,「荷里活的工業發展前期做了大量的投資,他們是非常有耐心的。現在做的一件事情,可能是為五年以後的事做的。這些項目都是不能立馬產生錢的。但是等一等,兩到三年以後就有價值了。」

「CG是群體的力量」

事實上,無論是與《阿凡達》、《魔獸》還是新近上映的《最終幻想》系列續作相比,《爵跡》都至少還有兩項問題無法掩蓋——強調毛髮的細節效果與CG特效製作過程艱難的同時,《爵跡》製作費用不足2億人民幣、從立項到最終電影上映也僅有兩年多時間。連趙銳與郭敬明都不得不同時承認,「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這麼大體量的電影,包括用新的技術,在國內也沒有人嘗試過新的東西,肯定有壓力。」

對比《最終幻想:靈魂深處》15年前CG電影作品便高達1.4億美元的製作費用、抑或是《魔獸》接近兩年的製作周期,這部電影無疑體現了現階段國內CG行業所面臨的更嚴重的問題:如何平衡時間與金錢成本,並能保證這種技術能夠得到更大範圍內量產——這就意味着CG電影必須至少做出質量或人力成本上的犧牲。

電影《最終幻想:王者之劍》

特效公司 Rhythm & Hue在紀錄片中《少年PI之後的日子(Life After Pi)》反覆強調着這一行業生存與生產的不易。一部荷里活電影的特效製作費用通常有限,後期不可能無限追加;但事後電影鏡頭特效的修改工作則需要特效公司以接近無償的代價進行修補。這不僅大大增加了特效公司的工作量,同時也使得這一技術無論是從金錢還是時間角度上都無法實現量產。

趙銳在接受採訪時反覆強調的也是「辛苦」,「我們全力以赴,我們真的很辛苦,我們所有的團隊都很辛苦,大家在一起應該說沒日沒夜的加班」。但趙銳也認為這是從下游過渡到上游內容應該付出的代價。「我們現在走的路,是說我先把這個做好,我有無數的idea,當我這個成熟的時候我再來做,實際上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因為講idea更容易,我今天坐在這邊,或者換一個人說有創意的人,電影學院裡某一個學生說我有一個很好的創意,這個有什麼用,你看五年十年以後它能變成電影嗎?不會的,99%都不會。」

正是因為如此,這些以技術為路徑依賴的公司也在越來越多尋找資本支持。盧卡斯影業與工業光魔在2012年先後併入迪士尼,之後為迪士尼打造《奇幻森林》、《星球大戰》這樣的真人奇幻作品;原力動畫也在今年3月接受了新一輪包括樂視影業在內的資本加持。趙銳承認這更多是出於風險的考慮,「我們首先不是一個電影公司,如果靠電影,肯定波動很大,電影是有風險的。」

資金的問題或許可以通過投資的方式解決,但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或許更是產業鏈的不完善。無論是國內環境造成的技術低下還是國際環境的大趨勢使然,《爵跡》作為電影產品的合格性都有待商榷。以真人CG構建的奇幻世界並沒有打動以觀眾與為數眾多的影評人,能夠吸引粉絲購票的依然是王源、吳亦凡、范冰冰、楊冪等影片構築的明星陣容——這或許意味着影片試圖打造的類型片概念並沒有獲得廣泛認同。

前進無疑還需要一個漫長的試錯過程。因為是「中國首部真人CG」,很多東西仍然需要繼續摸索。「產品核心肯定還是內容,內容也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也)確實是我們更差的地方。」趙銳承認。原力動畫下一部作品仍然是CG電影。「持續會有像《爵跡》這樣的影片,我們又簽了《悟空傳》的全CG電影的版權,我們還有自己開發的一系列其他的片子,我們兩條腿都要走。」

可以確定的是,CG要在短期內取代「明星陣容」與「IP」成為電影票房保證或許並非易事。不過,趙銳仍然堅信這一行業會發生根本性的突破。「CG行業它實際上是一個群體的力量,而不是一兩個人的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上的力量。」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三聲(tosansheng),歡迎關注收看更多精彩內容。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范冰冰的長發和郭敬明的眼淚背後,中國CG距離「頂尖」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