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網絡音樂正版化行動之後,各大音樂平台開始不惜重金搶佔版權資源。群雄逐鹿下的音樂市場,在水漲船高的版權費背後,是如何實現變現的問題。

比如,最近比較熱的獨家版權模式,就是一種在激烈競爭下產生的形態。平台買斷「獨家曲庫」,建立競爭壁壘。同時,內容方也希望借助平台力量讓內容發揮更多元的價值。在「一起賺錢」的大旗下,獨家版權意味着內容和平台雙方達成了「保底+後期開發分成」的協定。也就是說,買下獨家版權只是開始,之後讓版權源源不斷地變現才是重點。

而對於音樂平台來說,困窘之處在於,版權價值隨着時間的流逝是會縮水的。一般來說,一個流行作品的流行期也就是三個月,一旦過了流行期,單位價值就很低,歌曲的點開率就會直線下降。

目前業內,網易雲音樂通過算法進行個性化推薦、UGC歌單、音樂社交等方法提高歌曲的多元化利用,而不是只有熱門歌曲被使用,算是比較成功的嘗試。

除了個性化推薦,在大數據環境下,音樂平台可以清楚地抓取每個用戶的聽歌取向,進而描繪出喜歡同一類音樂的用戶群體畫像。針對這些特定用戶群體的喜好,能否考慮將符合其口味的作品進行二次開發?

只要能找到合適的用戶群體,深挖用戶需求,哪怕是老歌也具有非常好的商業價值。

 

青少年,音樂市場不能忽視的一股力量

根據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0-19歲群體佔20.1%,10歲以下兒童群體比重也有所增長,互聯網繼續向低齡群體滲透。有不少人認為,80後沒人付費、90後小部分願意付費,00後和11後未來將成為音樂付費的主體。音樂平台若能搶先在青少年群體中完成布局,必定能在未來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作為完全在數字化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受家長行為方式和媒體的影響,當下的青少年正在以成年人未曾察覺的速度呈現「擬成人化」特徵。「地球是平的」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空間維度,也同樣符合時間層面——現代文化的年齡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不同年齡跨度的人正在分享一種不斷趨同的文化背景。

有句話說,當我們用「大人」的視角分析「孩子」的世界時,所有的判斷都已經偏離客觀了。我們或許以為00後的「早熟」只是我們眼中的「小打小鬧」,但其實他們的審美取向已經和我們無限接近。00後會喜歡楊冪、張傑這樣的明星,會迷Bigbang這樣的韓流文化,還能夠接受時代更久遠的歌手。甚至當我們天(you)真(zhi)地以為幼兒園裡的孩子們還在數「大橋下游過幾隻鴨」時,那些10後都已經可以相當順暢地哼唱在成人世界裡喜聞樂見的流行歌曲了。 

而青少年共享國內外成人文化所帶來的最大問題,便是大量不符合其年齡個性的內容被全盤吸收。歌曲裡那些暴力、性隱喻的歌詞,顯然是不應該讓中小學生哼唱的,但互聯網的普及已經讓「低齡群體成人化」變成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對於這一現狀,音樂平台可以做些什麼?

 

Kidz Bop,靠版權再開發起家的美版TF Boys

關於歌曲內容對青少年的影響,大洋彼岸一家名為Kidz Bop的公司給了一個簡單粗暴的答案——如果一首歌裡出現了不太好的歌詞,把它刪掉不就行了? 

雖然國人對Kidz Bop不甚了解,但在美國,Kidz Bop算得上是家喻戶曉。Kidz Bop是一家由兒童組合翻唱流行歌曲的演藝公司,自2001年發行第一張專輯開始,已累計超過1500萬唱片銷量以及超400萬在線下載量。

如果研究其商業模式,你會發現這個團隊獲得成功並野蠻生長的方式直接粗暴到不可思議。他們做了一件很簡單的事,買來一首流行歌曲的版權,換掉歌詞中帶有暴力或者性暗示的部分,再由一手培養的兒童偶像組合翻唱,連旋律都不需要改變。

舉幾個例子, Bruno Mars的《uptown funk》中有一句:fill my cup, put some liquor into it (在我的杯裡倒點酒)。Kidz Bop的版本將「liquor」改成了「water」, 變成了fill my cup, put some water into it(在我的杯裡倒點水)。再比如Taylor Swift的《Blank Space》中的「I get drunk on jealousy」(在嫉妒中沉醉) 則變成了 「I get lost in jealousy」 (在嫉妒中迷失)。

 

由Kidz Bop翻唱的《uptown funk》

試想一下,當你剛讀小學的孩子在自己生日會上和小夥伴們一起唱歌時,你會給他們選擇什麼歌曲?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兒歌已經不再吸引他們,而那些情情愛愛的流行歌曲,雖然新鮮,但對父母來說並不適合自己的孩子。在這兩者之間,Kidz Bop用最經濟的方式找到了一個折衷點。

在Bloomberg的一次採訪中,一位母親說:「我喜歡這個理念,孩子們聽孩子們唱他們在電台上聽過的歌,卻沒有不好的詞。」這樣的評價成為了這一模式可行性的最佳佐證。

當然,單純依靠「賣音樂」一定無法支撐品牌的長期發展。除了翻唱流行歌曲,品牌需要尋找更多的變現方式。所以,Kidz Bop開始經營粉絲經濟,打造明星概念。

Kidz Bop打造了一支由四名成員組成的同名樂團,成員平均年齡10歲左右。公司對成員進行包裝培養,隨着成員慢慢長大,團隊會定期通過全國海選的形式,補充尚未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偶像養成」的運營模式和超高人氣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的TF Boys。 

通過以音樂IP為核心,以粉絲經濟為支撐的商業模式,Kidz Bop在大體量的市場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billboard連續五年將「最受歡迎的兒童藝人」授予Kidz Bop。根據尼爾森音樂統計,在2013年,該樂隊佔據全部兒童音樂消費品銷量的18.8%。

對於音樂版權的再利用,Kidz Bop從青少年市場切入,將成人流行音樂改編成符合青少年年齡段的歌曲,找到了一條版權變現的新道路。 

雖然很多人不屑於Kidz Bop對歌曲粗暴的改編方式,但不可否認,Kidz Bop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消費市場已經意識到青少年群體的消費力量,開始打造一系列少年偶像,企圖把青少年帶入主流音樂市場。但在Kidz Bop之前,針對青少年的版權二次開發仍是一個幾乎空白的市場。

 

以粉絲經濟為載體,二次挖掘版權音樂價值

在國內,EXO、TF Boys可以算是現下音樂消費市場迎合低齡化群體的最成功案例。據百度指數顯示,EXO的粉絲中,19歲以下人群佔37%;TF Boys的粉絲中,19歲以下人群佔33%。青少年在這些偶像團體的粉絲中佔了不小的比重,其擁有超強的粉絲忠實度,消費能力更是不可小覷。

2015年,國內18歲以下青少年已接近4億,青少年消費支出已佔整個家庭收入的25%,且以每年9%以上的速度遞增。青少年已經成為一股非常重要的消費力量,在青少年市場中,粉絲經濟本身就有一個巨大的盈利空間。 

但即使TF Boys這麼紅,高傳唱度的歌曲也只有《青春紀念冊》一首。這是因為,偶像不等於歌手,偶像的最終目的是讓粉絲喜歡這個人,而不是TA的某首歌。一方面,偶像經常人紅歌不紅。另一方面,許多版權音樂只是「躺」在曲庫裡,並沒有發揮其價值。將兩者結合起來,以粉絲經濟為載體,二次挖掘版權音樂價值,用類似於Kidz Bop這樣在既有流行音樂基礎上打造青少年音樂產品的做法,或許是另一種可行的新玩法。 

首先,作為一首已具備一定傳唱度的歌曲,歌曲本身已經被大眾所接受。並且,作為一首正在流行的歌曲,即使加以改編,青少年仍然會有「聽起來很潮」的感覺。

設想一下,如果BigBang的歌曲被拿來用更符合國內青少年口味的方式重新演繹,這並不會是一件令人反感的事。更重要的,作為父母,如果孩子聽的歌裡沒有「嘗嘗你的嘴唇」、「擦掉一切陪你睡」這樣露骨的歌詞,一定也會樂意為此買單。

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時期,如果當時有喜愛的少年偶像翻唱周杰倫的歌,我應該也會很願意為此着迷吧。


 美版EXO:兒童樂隊 Kidz Bop 是怎麼靠音樂版權再開發賣出1500萬唱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