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行業困境:增長的極限  

1990年4月,亞洲1號衛星的成功發射為中國的廣播電視行業開闢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1992年6月發布的《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中,廣播電視系統同金融業、體育業、旅遊業、交通運輸業、居民服務業、郵電通訊業等一起被列入到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行業名單。

這就意味着,中國電視行業必須和其他第三產業一樣,「以產業化為方向」,逐步建立起充滿活力的「自我發展機制」。

而在1996年10月,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之後,電視行業在社會經濟和文化體制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語境下,也被要求「直接參与社會大生產和經濟體系的運作」。正是在這條歷史脈絡的形塑下,整個電視行業一步步地被推演到了今天的行業格局和生態。

隨後,全國各省級電視台開始了陸續「上星」的發展歷程。

從1990年代開始,中國內地電視觀眾覆蓋人數開始大幅攀升,而這又與日後不斷生成的中產階級群體或者不斷被建構的中產階級趣味出現了很大的重合,這些都為中國電視連續劇產業延續到今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性基礎。

到了1999年,所有省級衛視全部完成「上星」,廣播電視領域同年也開始實行「制播分離」,也就是包括電視連續劇、電視娛樂節目在內的相關內容的製作和播映實現逐步切割,並鼓勵民營、外資參與制作。

然而,在20世紀的最後階段,任何一個省級電視台的「上星」之初,除了必須要投入的幾千萬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費,每年還要支付盡千萬元的租星費和維護費。此外由於省級衛視「上星」數量的增加,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開始對外地衛視收取百萬元的落地費。在那個時代,對於任何一家省級衛視來說,這種投入恐怕都是天文數字。

所以,直接決定廣告費門檻的收視率,就成為所有剛剛從計劃經濟體制內走出的「上星」電視台的立台之本,無疑,電視連續劇成為了首選。

因此,當時的廣電總局在上世紀末、新世紀初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自2004年起,在國內電視連續劇市場實行「4+X」的播出模式,即一部電視連續劇最多在4家衛視和X家地面頻道同時播出,各省衛視和地方電視台通過合力購買熱門電視連續劇劇集來分擔成本,減少「上星」電視台的經營壓力。

這一舉措其實開啟了新世紀以來,中國電視連續劇的自由競爭時代,在這一階段,中國電視連續劇取得了類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經濟GDP式的跨越發展,也的的確確的出現了一大批經過市場檢驗的經久不衰的時代精品。

只不過,到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已經推行了盡十年之久的中國電視連續劇的「4+X」播出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2013年中國電視連續劇的整體收視率情況來看,75%的電視連續劇平均收視率低於0.5%的及格線。2013年所有衛視在黃金時段播出的電視連續劇為616部,其中首播的新劇為266部,僅占播出總量的43%。

顯而易見,在播出渠道有限的情況下,現有電視連續劇行業已經呈現出了嚴重的供大於求的市場現狀。而且,中國電視連續劇的生產產能在已經高度過剩的同時,真正經得住收視率考驗和全社會廣泛認可的精品劇集又極度緊缺,嚴酷的現實充分說明整個行業已經進入到了高度泡沫的階段,全行業的警鐘已經敲響。

「現行制度為一部電視劇同播的衛視不得超過4家,但在總局沒有做出任何規定的情況下,市場已經開始自發、自覺、自願地做到了65%的獨播。」這充分說明,「4+X」模式到了2013年已經名存實亡。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各衛視頻道早已經擺脫了上世紀末、新世紀初的尷尬處境,對於一線衛視來說,購買精品劇集已經不太需要首先考慮成本問題;但緊缺的精品劇集實現獨播,並不一定意味着其他劇集就有更多的機會,而是恰恰相反,全行業的優質資源將被進一步壟斷。

2013年10月20日,廣電總局又向各大衛視發文,規定每家衛視每年新引進的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一個,各大衛視歌唱類節目黃金檔最多保留4檔,這個文件也被媒體稱為繼2011年之後的「加強版限娛令」。

因此,一線衛視勢必將進一步加大購買優質電視連續劇的力度,而且一旦發現真正的優質資源就甚至乾脆尋求獨播。中國電視連續劇行業自2103年起,將不得不習慣於面對一個高度壟斷的行業生態,在供大於求、產能過剩的行業泡沫下,在可預期的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電視連續劇的行業活力還將進一步下降。

可見,今天的現實已經背離了「4+X」模式最初降低「上星」衛視經營成本,鼓勵優秀電視連續劇作品廣泛傳播的初衷,「4+X」模式所開啟的自由競爭時代已經終結。中國電視連續劇行業,在2013年已經開始觸碰到了增長的「天花板」,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周期內,中國電視連續劇行業都將深置在這個瓶頸期中。

 

內容困境:狹窄的分眾化區間

電視連續劇作為當下最為大眾化的文化藝術樣式,在新世紀以來的大眾文化生產中佔據着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在當今社會,由於80後乃至90後都開始大面積的進入到了婚戀年齡,都市情感題材從2008年開始就持續升溫,《百萬新娘之愛無悔》、《辣媽正傳》、《咱們結婚吧》等一系列作品,實現了這一題材貫穿全年的熱播。

儘管《暗算》從2005年開始掀起的新一波諜戰浪潮,在隨後的近十年時間裡,經過《潛伏》、《黎明之前》、《懸崖》等經典作品之後,其想象力已經基本消耗殆盡,但在2013年還是出現了像《滲透》這樣的獲得一定收視率和引起社會話題的作品。

雖然革命戰爭題材,特別是抗戰題材電視連續劇較往年大幅縮減,但由於資本的「慣性」,還是有《上陣父子兵》、《武工隊傳奇》、《義者無敵》、《遍地狼煙》、《向著勝利前進》、《穿越火線》、《英雄聯盟》等相關題材湧向了電視熒屏,由於眾所周知的癥結,這一類作品雖談不上「抗戰神劇」,但收視率和影響力都已不痛不癢,成為了電視連續劇消費中的「快消品」。

同時,伴隨着電視連續劇觀眾日趨老齡化這一趨勢,《溫州一家人》、《正陽門下》、《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老有所依》這些專門針對50後、60後觀眾的電視連續劇,在2013年還是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在2013年,還有諸如《失戀33天》、《唐山大地震》、《趙氏孤兒案》、《火線三兄弟》等根據成名電影改編的電視連續劇,但這些作品都不成功,和同名電影所取得的成績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同電影一樣,古裝題材一直也是中國電視連續劇的獨到特色,在全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儘管廣電總局已經做出了明確地限定,但古裝武俠和古裝歷史題材還是受到了資本的青睞。

2013年,中國電視連續劇另一個獨特的現象是古裝武俠題材的改編熱,《笑傲江湖》、《天龍八部》等一系列金庸武俠小說再次出現了新一輪的改編。自新武俠小說在上世紀80、90年代被集中搬上銀幕後,以金庸小說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及其經典人物形象也開始被廣為人知。當然,早在第一批新武俠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問世之前,這些經典人物其實就已經存在於華語文化圈的集體文化想象中長達近半個世紀之久,這也是為什麼此後大部分改編作品總是難以滿足大眾期待的原因。

縱覽2013版《笑傲江湖》的誕生軌跡,其深受網絡文學、網絡亞文化的影響,更接近「85後」 、「90後」的審美趣味,陳喬恩版的東方不敗自然很難為經歷過林青霞、張曼玉一代武俠影視劇的「70後」 、「80後」觀眾所接受。

雖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不同的情感記憶,兩者也本來未必就一定有高下之分,但由於2013版《笑傲江湖》在情節設置、價值取向、製作水準等諸多方面都有所欠缺,更加重了其備受非議的局面,而且很可能要面對幾代觀眾都不買賬的尷尬境地。

2013版的《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都難稱成功,而於正式的古裝劇或許也只適合《陸貞傳奇》這種純虛構題材。

在古裝歷史題材中,《蘭陵王》、《精忠岳飛》等古裝歷史劇儘管在我國台灣、香港甚至日本、韓國等國家都獲得了播出機會,但和同題材的《楚漢傳奇》、《大秦帝國2》、《趙氏孤兒案》一樣,在我國內地並未取得預期的收視效果,在收視上甚至呈現出了整體墊底的尷尬局面。

 

機遇:新媒體時代的連續劇生態

在2013年,美劇《紙牌屋》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一夜爆紅,迅速成為全球性的話題,並在形式上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顛覆性姿態。

《紙牌屋》一舉打破了美劇已經非常成熟的周播劇模式,直接挑戰了美劇原有的製作、播出體系的利益格局,互聯網流媒體視頻網站開始全面重組、重構原有的廣播電視利益格局。

到了2013年我國網絡視頻覆蓋人群的收視效應已經達到了可以和電視分庭抗禮的程度。與2013年電視台電視連續劇收視率相對萎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連續劇在視頻網站的點擊率表現地尤為突出,幾乎戰勝了傳統意義上的收視率。

如今一部熱播的連續劇,其點擊量已能輕鬆躋身「10億次俱樂部」,也並不是只有像《咱們結婚吧》這種在電視熒幕上火爆的電視連續劇能夠在網絡上繼續熱播,一些在電視收視率低下的劇集,卻可以在視頻網站的網絡播放中獲得成功。例如,聚焦女子特種兵生活的低成本電視連續劇《特種兵之火鳳凰》在電視台的收視率僅僅是慘淡收場,但在互聯網上卻掀起了一股「火鳳凰」熱,全網點擊量頗為驚人,單日點擊率超過2億次,截至2013年12月初,該劇的全網總點擊量已經突破了40億次。

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隨着視頻網站在影視劇版權上的大力投入,如今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幾乎都能在視頻網站上找到同步播出的鏈接。

 

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號:媒介之變(mediachanged),轉載須經授權。


 90、00後不了解的中國內地電視劇演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