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_meitu_7  
圖片出處|http://goo.gl/NUMfGB

位於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到北宋四百多年間,尤其北魏至唐朝期間,開鑿活動最大,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石窟南北長達一公里左右,目前仍有窟龕二千一百多個、十萬多尊造像;最大佛像位於奉先寺,高達十七多公尺,最小的則僅有二公分左右位於蓮花洞上方,儘管如此迷你,雕工依然細緻,栩栩如生!而因為洞內雕有一萬五千尊高約四公分的小佛而聞名的則是萬佛洞!


龍門石窟2_meitu_8
龍門石窟全景,圖片出處|https://goo.gl/cGTmCe

石窟造像、壁龕、碑刻題記數量龐大,可是排名中國各大石窟榜首,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更與甘肅敦煌莫高石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列為中國四大石窟!

2000年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另外石窟內還有二千八百多則碑刻題記,其中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多的區域。

十二品_meitu_1  

龍門二十品圖片出處|http://goo.gl/Jzpj4l

當時這些達官顯貴為了祈福消災,更是耗費鉅資,開鑿窟龕,其中名聞遐邇的《龍門二十品》就是從這些窟龕中精選而出的二十塊造像題記,紀錄佛龕雕鑿時間、內載人物和為何而鑿,特色在於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是書法魏碑的經典之作!每年吸引無數計的遊客、藝術愛好者,風塵僕僕而來,只為親眼目睹這一書法藝術珍稀。

龍門石窟跨時代修築,歷經多個朝代的興衰,因而展現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不同領域面向的發展和變化,也使得石窟更具有藝術內涵。

孝文帝禮佛圖_meitu_3  
孝文帝禮佛圖圖片出處|http://goo.gl/rG5z08

女帝帝禮佛圖_meitu_2  
文昭皇太后禮佛圖圖片出處|https://goo.gl/6wQCqY

不過令人憂心的是,人為的盜鑿十分嚴重!唐朝的滅佛運動、民國初年竊盜頻繁、民國政府遷都洛陽時,為築道也炸毀不少山麓佛龕,戰亂期間,管理無門,許多來自日本、美國的文物商人更是乘機瘋狂收購,鑿走不少頭像、浮雕和碑刻。

如賓陽洞內孝文帝禮佛圖像目前被收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美國堪薩斯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則有文昭皇太后禮佛圖;這兩幅禮佛圖製作精美,深刻展現佛教徒虔誠的樣態、寧靜的氣韻,展現了當時生活風俗畫作的高度發展結果,另外賓陽洞菩薩頭像則流落於日本京都大學。

賓陽洞圖片_meitu_6  
賓陽洞圖片出處|http://goo.gl/0sLUNc

龍門石窟分成不同區域,其中最古老的窟龕是賓陽洞區,耗時二十四年才完成;可見較多活動造像的地區是開鑿石窟,因為岩體層理較薄之故,而最大的石窟則是奉先寺區,長寬約三十多公尺,洞內佛像可見唐代佛像藝術特點,多數面容圓潤、雙耳下垂,體態也豐腴、神情安詳,有一種靜謐之美,無比動人。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_meitu_4  

奉先寺大佛圖片出處|https://goo.gl/cGTmCe

除此之外,奉先寺以規模宏大的大型藝術群雕為主特色,精湛的雕刻技術更高踞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因而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是唐朝的時代的象徵。

龍門石窟之美除了規模宏大之外,窟內造像承襲印度石窟藝術之風,融合近畿雲岡石窟、深植魏晉南北朝豐厚的漢族文化,不但充分展現漢族的審美觀以及精湛的雕刻技藝,再加上取材豐富多元,更以自身獨特的雕刻藝術語言,展示雕刻藝術的技藝和法則,不著痕跡地呈現中國化和世俗化的趨勢演變,因而更具劃時代與歷史意義。

@文字版權所有|山富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