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樓市供求失衡,上任政府的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實施無限期停建居屋的決定,是造就日後樓價天天創新高的潛在遠因;而當日勾地政策的一成不變,卻不幸由穩住樓價畸變成地產商主宰本地住宅供應量的最有效工具! 

2008年至今天,香港樓價普遍倍翻,而一般二手私樓小單位,坊間形容的上車盤,實用面積約300多方呎,樓價已升至接近400萬元,可是,對普羅小市民而言,這類住宅已是榮登小業主的最起碼代價,也是他們可以勉強負擔的極限。 

一手樓方面,現在流行開放式及一房住宅,單位平均樓價已趨近500萬元,年輕人首次置業,若沒有家人襄助首期,就算收入可以應付供款,還是要望門輕嘆!

最近的施政報告一再強調解決市民住屋及置業問題是現屆政府的首要民生重任,並公佈了10年內建28萬間公營房屋的藍圖,當中包括8萬可作出售用途的單位,再加上同期間私樓市場發展商提供20萬住宅單位,從供應的數量去看,照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紓緩大部份沒有急切立即置業的需求。 

可是,從現實角度看,不少心水清的市民卻察覺建築成本的不斷上升,正好填補地價回落的缺口,若繼續堅持等待樓價掉頭回落後才執平貨,很大機會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而近日歐盟已宣佈在3月份啟動長期的歐元區量化寬鬆政策,希望可以重振歐盟的經濟,面對熱錢隨時登陸香港,雖然港府事先張揚早已築構了穩固的防火牆,照理可以有效阻截外資流入本地住宅市場,可是,在現今混亂的不合作對壘政局之下,市民對建屋進度的信心的確十分詭弱。 

面對歐盟熱錢隨時著陸,近日港島名牌豪宅拆售時,便出現機靈投資者大手出擊,市場更接連錄得開放式公屋,成交呎價日日創新高的消息,望海的呎價更要13,000元以上,追捧的上車客仍然絡繹不絕,皆因不少市民感覺加息時間表起變數,令樓價回落預期更渺茫,倒不如放手一搏,以免夜長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