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HKS)

上篇談論了筆者認為中央意圖以一帶一路來重新定位香港,但以香港作為基建融資跳板去推進人民幣走出去戰略的如意算盤,卻注定會因水土不服、缺乏商界支持而淪為政治口號,更遑論成為香港轉型的契機。最近不少內地評論家有關香港與大陸城市競爭力此消彼長的分析,其中不乏客觀的好文。筆者也乾脆來個拋磚引玉。

首先檢視一下回歸後的所謂「香港沉淪史」。回歸後香港社會經濟發展是否嚴重滯後?明眼人心知肚明。所以當評級機構每每評選香港的世界競爭力高踞全球三甲,有時候真教人覺得與事實脫節。如果以GNP去與其他城市比較,在涵蓋了港企在中國內地及海外的離岸投資收益後,香港的影子經濟總量可能是香港的GDP兩倍都不止,這樣的話不要說深圳、澳門,就算比起新加坡,香港這十年也過得毫不失禮。

然而,香港的核心問題,從來不在於缺錢與否,而是香港在中國經濟崛起的大潮中,無法像一些其他周邊成功經濟體一樣,找到一個整體經濟轉型上升的突破口。反而在東亞金融風暴後一再錯估形勢,白白斷送了許多機會。事後看來,很多東西可能是出於香港的短視和自滿。

香港確實有過輝煌的戰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曾經一度拋離其他亞洲四小龍,導致港人自我定位非常高,「我們的目標是紐倫港級別世界金融貿易中心」。或許過去的成績太輝煌,甚至過份執着於這個發展策略,有很多人至今仍未能正視到中國入世後,整個世界大環境的改變,讓香港再也無法獨佔作為一個世界金融貿易中心所需要掌握的三大流量──物流、人流、錢流。綜觀世界,自由市場、法治制度僅僅是一個世界級金融貿易中心的必需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但三大流量夠大才是一個世界金融貿易中心的先決足夠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否則西方社會就遠不止倫敦及紐約兩個全球金融中心。因此在世變後仍然死抱這種發展策略眼光,非但不諳大勢,反而成為一種包袱,一種自我陶醉式的complacency。

有趣的是,中國自從有了海洋貿易後,長三角自然成為三大流量中心效應形成的地點。第一次是十六世紀葡萄牙人東來後,所出現的雙嶼港的寧波舟山;第二次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上海租界。而珠三角的中心,幾乎每次都由人為因素所造成,例如葡萄牙人在雙嶼港戰敗,被驅趕至澳門;又例如乾隆一口通商,造就廣州公行,但自上海開埠,金融貿易中心不久便從廣州轉到上海。而香港在二十世紀能獨佔三大流量的原因,同樣是因為中共閉關鎖國的人為政策因素。

物流方面,地理位置左右着物流趨勢。在中國入世後,幾乎立即開始轉勢。一口通商不再,經香港的低增值中轉箱暴升,從2000年佔總輸送量的30%,增至去年的70%,香港航運樞紐地位亦因而下降,迅速被上海、新加坡超越。兩岸三通之後,香港機場流量更被內地一線城市、澳門所分流。

人流方面,自由行和大量海歸來港,本來打開了各種經濟轉型的可能性,但數碼港氣數已盡,由當年特首董建華一心發展的科技界溫床,淪落成現在地產商的淘金工具,香港毫無推動再工業的先見之明,白白錯失了與新加坡、以色列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創意工業的先機。

論當時自由行的人流,旅遊業甚至大有升呢至拉斯維加斯規模的機會。奈何全世界最小的迪士尼開業後,香港一直沒有拓展其他大型文娛綜合體,加上港珠澳大橋遲遲不通,也不能和澳門經濟充份融通。反觀澳門發新賭牌,加碼賭場酒店基建,發到年年要派錢。連新加坡見有利可圖,李光耀都轉軚。最後上海迪士尼將開幕,樂園足足較香港的大三倍;南沙深圳打造郵輪母港,各類行業展覽大秀統統都被澳門、上海分流,我們就只有通街的金舖藥店。

還好香港至今還有強大的錢流,本來配合海歸人才,大可以仿效沙丘路(Sand hill road、矽谷風投中心代名詞)或波士頓等,拓展風投中心,畢竟電子之都深圳近在咫尺,連外國搞硬件startup的極客都識貨來搞加速器。但香港就是沒有把握機會引進風投基金導流創業板,只炒作了一大堆揶揄山寨貨的文章,結果這些科技中概股統統去了Nasdaq炒,風投中心卻拱手讓了給北京,香港的創業板淪為「啤殼中心」。

創新金融中心此路不通,那麼仿效瑞士發展離岸財富中心,總可以了吧?大陸人仇富,所以富豪都不放心把資金放存於內地,正正切合香港建立離岸財富中心的需要,誰料到港府無能,中港矛盾爆發,令土豪們頓然覺得香港比大陸仇富程度更嚴重,再加上銅鑼灣書店等粗暴跨境國安執法例子曝光,估計今後要長線發展離岸財富中心也難。畢竟世界離岸財富中心的首要條件,是要確立政治中立地位!

香港剩下的當然還有長做長有的地產金融炒賣,還有近年屢屢爆出天文數字的大額保單,照這樣看,香港似乎可以榮升大中華保險中心,但問題是一旦人民幣國際化,加上開放內地債市及A股遲早要入MSCI,屆時香港的錢流只怕又要被分薄。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今的香港,有點像當年搞光榮孤立的英國,整個社會經濟越來越成為中國人民幣國際化這盤大棋局下的一張大額保單,即是說大陸將來越是改革失敗,人民幣面臨暴跌的話,香港這張保單將發光發亮。香港聯匯制度向來穩定,假若有天內地市場衰退,香港還是能作為大陸資金的避風港,幫助系統泵水救命!北京也應該想想,既然香港已經錯失了那麼多「被規劃」的機會,與其現在藥石亂投逼狗跳牆,倒不如繼續以不變應萬變,老老實實讓香港充當系統內的保單角色。

再干預下去連保單都做不成了,隨時等同雷曼發的CDS(信用違約互換合同),counter party risk那麼高,誰敢用來做對沖?倒是香港社會也要學會睇開啲,都錯過了這麼多機會,失意紐倫港很正常,看看像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這些過氣的世界金融中心,人民還不是一樣的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要笑到最後,必須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我們做到了嗎?

無謂君


 那些年我們錯失的「規劃」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