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7 余若薇 公民薇博

(網上圖片)

上周五,電影《十年》在全港34個地點搞「遍地開花」同步放映活動,室內的場地座無虛設,室外的也擠滿了人,沙田和美孚等地估計各自有近千觀眾。《十年》不啻是個奇蹟:這齣拍攝成本僅有50萬元的獨立製作,原本只準備在電影節放映,沒有打算在戲院作商業上映,後來票房大收600萬元;即使目前沒有戲院肯繼續上畫,但在社區內依然反應熱烈。不過更大的奇蹟出現在周日晚,《十年》令人意外地奪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獎。說是意外,因為即使是支持者也擔心有兩個因素可能令該片未能獲獎。首先是一如該片監製伍嘉良所說,論藝術水平或技術,《十年》有其不足之處。不過,能緊扣時代脈搏,反映社會現況和問題,以至對大眾構成影響,都是偉大藝術作品的重要準則之一。《十年》開創風氣,勇敢地剖析香港目前的時局,尖銳直接,感動人心,發人深省,也充分反映港人的憂慮。從這角度看,得獎實至名歸。

另一個因素是,《環球時報》狠批《十年》,該片獲提名後,內地傳媒立即撤銷直播頒獎禮,令人擔憂近年較為依賴內地市場和資金的香港電影人能否公正評分。但是在不記名投票制度下,賽果顯示電影人仍然展現風骨。整場頒獎禮中,除了《十年》獲獎以外,還有很多地方流露著獨特的「香港」元素:最佳男主角郭富城說「唔可以丟香港人架」;《哪一天我們會飛》的監製陳心遙說我們會用「自己方法」繼續做香港流行樂和電影;更令人動容的是,出生於台灣的最佳女配角金燕玲說,每次離婚後都選擇「返」香港;出生於澳洲、在台灣學習電影攝影的最佳攝影得主杜可風表示謝謝香港,「返」香港是要讓這裡的新一代有機會學習。這充分展現了香港開放多元的文化特色,反觀內地就繼續搞封鎖新聞那一套,連《十年》得獎也不能報道,只會令港人日益強調自己的身份。電影是夢工場,《十年》本身卻又是一場成了真的夢境,香港的前途也一樣,只要我們敢於夢想,同時像主席爾冬陞領導下的電影金像獎協會那樣無畏無懼,堅守原則,那麼香港要捍衛核心價值和爭取命運自主,肯定如《十年》片末所說,為時未晚。


 為時未晚(余若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