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宣佈將修改自發重建舊樓主導計劃,新準則是將門檻地盤面積增大至7,500平方呎,同時將集合業權提高至8成,新做法將著重考慮重建效益。

該局一位負責人在接受電視台的專訪上指出,由於市建局過去10多年的努力,連帶其他私人發展商在周邊進行的收購重建,市區內超齡殘樓數目已由過去一千多幢遞減至七百多幢,彰顯了重建的成果,她並解釋了修訂計劃是要提高重建效益,而市建局累積的虧損源自參與一些沒有效益的迷你型地盤及收購價所致。

是的,市建局作為一個自負盈虧的公營機構,修改門檻顯然是符合量入為出的做法。然而,回顧市建局成立當初的使命,主要職責包括加速舊區重建,促進高齡物業修葺及保育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以帶領舊區改善環境達至及促進相關地區經濟持續發展,該局自成立以來,在改做個別舊區成績表現亮麗,例如在大角咀及深水埗一帶,一些原本滿佈超齡殘樓的小街陃巷,建成了不少簇新的住宅大廈,在港島方面,把素有「喜帖街」之稱的利東街,改做發展出有價有市的住宅項目,成績斐然。由於市建局的帶頭行動,帶動了發展商在鄰區積極配合重建改做,減少了超齡殘樓甚至危樓所構成的環境及安全問題,市建局的確功不可沒!

市建局過去交出的成績看,其任務對香港未來發展顯然不可缺少,一旦自發重建主導計劃修改之後,一些在市區長期存在,被界定沒有效益的殘樓,由於地盤面積過少,對以盈利為首要目的的私人發展商更加缺乏吸引價值,故任其全在,將不但繼續危害往來路人,還會日夜威脅處身其中的住客生命安全,而隨著日子的過去,將來全港的超齡及缺乏重建效益的殘樓必定有增無減,對人口綢密的市區,不論民生及環境均埋下隨時引爆的危機,政府實在不可以坐視不理。 

目前土地供應空前緊張,特別在市區內,政府既有見缝插針的建屋策略,面對這些被形容是欠缺重建價值的高齡殘樓,應該設法做到地盡其用。個人建議市建局可將當下缺乏重建效益的迷你殘樓,暫且建成一些實而不華的迷你宿舍,供應單青租住,待機拼湊鄰近地盤,再圖發展,市建局若這樣做,不但可避免市民批評唯利是圖,而且有助解決單青居住的訴求。 

富山地產有限公司
行政總裁
柯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