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就是皮膚發炎,在臨床上只要是無法被明確診斷的皮膚發炎症狀,多被歸為「濕疹」。在濕疹中排名第一的是異位性皮膚炎,還有像是脂漏性皮膚炎、汗皰疹與日光性皮膚炎等,都榜上有名。濕疹因為容易反覆發作,造成治療上困難,因此也被皮膚科冠以「垃圾病」。皮膚科醫師提醒,需注意異位性皮膚炎有可能併發氣喘或過敏性鼻炎,有所謂「異位三姐妹」。除了藥物治療,日常藉由保健5秘訣,可以克服濕疹頻頻發作。(影音、攝影/鄭名峻、江旻駿、宋美瑤)



異位性皮膚炎是最常見的濕疹,全台大約有一百萬人都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

令人困擾的濕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濕疹的成因可分成過敏性與刺激性,並且主要與家族遺傳、體質、外在環境、過敏原,以及情緒壓力等相關。以異位性皮膚炎來說,是最常見的濕疹,主要好發在小朋友身上,通常2歲之前發病,但是青少年、老人也都可能有此困擾,不同年紀的症狀表現就不一樣,可以說全台大約有一百萬人都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

異位性皮膚炎成因:免疫功能失調、家族遺傳、體質、外在環境、過敏原、情緒壓力等相關

而異位性皮膚炎與免疫功能失調、家族遺傳、體質、外在環境、過敏原,甚至情緒壓力等都有關,也可能誘發。濕疹也屬於過敏反應的一種,遺傳幾率大約是50%,即父母有濕疹,未來遺傳給孩子的機會便會大增。異位性皮膚炎也是一種過敏現象,所以,當家族中父母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小心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長大後,就可能併發這一些過敏疾病。還有濕疹容易好發於悶熱潮濕的夏季,尤其,夏天容易流汗,汗水會刺激皮膚進而誘發濕疹。



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成因包括:免疫功能失調、家族遺傳、體質、外在環境、過敏原、情緒壓力等相關。(影音、攝影/鄭名峻、江旻駿、宋美瑤)

另外,常見過敏原也容易誘發濕疹,尤其是接觸性包括酒精、香料、花粉、塵蟎、寵物毛屑等。以及經常被忽略的是,情緒壓力也是促成濕疹發作的危險因子,其中以脂漏性皮膚炎最容易因此而好發,脂漏性皮膚炎也是一種濕疹,我們常號稱「脂漏性皮膚炎是人體的警鐘」,即是指通常在壓力大時,或經常熬夜、睡眠不佳的情况容易使得症狀變嚴重,必需小心。



以異位性皮膚炎來說,是最常見的濕疹,主要好發在小朋友身上,通常2歲之前發病,但是青少年、老人也都可能有此困擾,不同年紀的症狀表現就不一樣,可以說全台大約有一百萬人都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



簡單來說,濕疹就是一種皮膚炎。當急性發作出組織液通稱濕疹,但是慢性發作沒有組織液滲出,還是叫濕疹,只是沒有那麼濕,正確來說,會稱為皮膚炎,比較能避免誤解。

濕疹是因為皮膚看起來濕濕的嗎?濕疹是濕氣太重嗎?

黃毓惠醫師表示,在談濕疹的症狀與診斷之前,先來破解一個常見觀念:「濕疹是因為皮膚看起來濕濕的嗎?濕疹是濕氣太重嗎?」很多人以為濕疹是濕氣太重,其實不是,主要是因為嚴重時病灶會出水,看起來濕濕的,所以不是身體濕氣太重所致。當很嚴重急性發作時會滲出組織液,所以病灶濕濕的才叫濕疹;但是,也有人會問:「我的皮膚很癢,但是看起來皮膚乾乾的,怎麼也叫濕疹?」所以,簡單來說,濕疹就是一種皮膚炎。當急性發作出組織液通稱濕疹,但是慢性發作沒有組織液滲出,還是叫濕疹,只是沒有那麼濕,正確來說,會稱為皮膚炎,比較能避免誤解。

濕疹的典型症狀:搔癢、發炎、紅疹、紅斑、脫屑、水泡、流湯

至於濕疹有哪一些典型症狀呢?因為濕疹最常見的是異位性皮膚炎,其最大特徵是不同年齡發作症狀也不太一樣,在1歲前多為臉部紅疹、手肘外側紅癢拼命抓,到了學齡後,就會變成到手肘內側或腳窩地方有癢疹。至於,脂漏性皮膚炎也是一種濕疹,則比較經常發生在頭皮、眉心與鼻翼,一旦工作或升學壓力過大時,身體會分泌皮質醇之類的荷爾蒙,若皮質醇處於偏高狀態,很容易造成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皮膚發炎反應。或經常熬夜、睡眠不佳的情况下,也容易誘發。

濕疹分三期:急性發作期、慢性發作期、亞急性發作期

濕疹包括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的症狀也可依發作先後而有不同時期:

急性發作期:出現水泡,或有濕濕組織液滲出。

慢性發作期:皮膚增厚,叫苔癬樣增生,皮膚有一點厚並有脫屑。

亞急性發作期:介於急性發作期與慢性發作期兩者之間,還是有一點或沒有組織液滲出,皮膚增厚情况不像慢性期那麼厚。

從發作先後順序可以是先急性發作期,再慢性發作時期,但是,也有同一個病人是三期並存,例如,患者本來是慢性發作期,皮膚有增厚,但是因天氣連續下雨,環境變潮濕,結果濕疹也跟著變嚴重,此時皮膚局部地方變的嚴重起來,甚至起水泡,或有一點組織液滲出,該部位就是急性發作期。所以,濕疹常常是不斷的循環,才會如此難治。所以在不同的時期、不同情况下,不同的部位所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一樣。



有經驗的皮膚專科醫師會先以肉眼依經驗評估,90%以上的病人臨床肉眼觀察症狀,即可以看出是什麼皮膚發炎疾病。

濕疹在急性發作時,症狀如果發生在臉部,會令患者非常担心。曾經有一項有趣的國外研究,讓醫學生去當病人,讓學生選擇當不同科別的病人,感受一下不同科別病人的心情,結果他們覺得最難過的是當皮膚科的病人,實驗是將貼紙貼在臉上到處走,讓大家看到,結果感覺壓力非常大。

濕疹診斷:肉眼診斷、抽血測過敏原、皮膚切片檢查

應該如何判斷罹患濕疹了?有經驗的皮膚專科醫師會先以肉眼依經驗評估,90%以上的病人臨床肉眼觀察症狀,即可以看出是什麼皮膚發炎疾病。至於是否需要抽血檢查?黃毓惠醫師表示,的確,濕疹畢竟是皮膚的發炎,以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來說,也是皮膚的發炎,是皮膚的免疫功能異常影響造成的。所以,皮膚上會有很多的變化,包括紅疹出水,甚至脫屑,可是不見得抽血會查得出有問題。

一般容易忽略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是在皮膚,皮膚本身即是一個小圈圈,所以皮膚發生過敏發炎反應,抽血不見得有異常。臨床上,偶爾才會使用IgE (免疫球蛋白E)過敏原檢測,來看過敏的情况有多嚴重,主要是針對氣喘、過敏性鼻炎、幼兒的異位性皮膚炎檢測使用。但是,沒有辦法用抽血的方法來判斷你是屬於哪一種皮膚炎。

此外,如果真的要確定,只能使用切片的方式,90%以上的病人我們從臨床症狀即可以看出是什麼疾病,不需要動刀,如果是要做切片檢查,一般會在皮膚上打一點麻醉藥,在病灶上取樣,然後用刀片取下來,取下來之後再把傷口縫合,傷口照顧一、二週之後,即可癒合。切片下來的組織,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就可以一覽無遺了,不過一般來說切片並不太需要。



異位性皮膚炎併發症:蜂窩性組織炎、過敏性鼻炎、氣喘。

1.肉眼觀察診斷:90%以上的病人臨床肉眼觀察症狀,即可以看出是什麼皮膚發炎疾病。

2.抽血測過敏原IgE:偶爾才使用IgE (免疫球蛋白E)過敏原檢測,主要針對氣喘、過敏性鼻炎、幼兒的異位性皮膚炎適用。

3.皮膚切片檢查:使用皮膚切片(Skin biopsy)檢查方式能真正確診哪一種皮膚疾病,皮膚切片是在局部麻醉下,以小手術取下一小部份病灶皮膚,以得到直接病理診斷的方式。

異位性皮膚炎併發症:蜂窩性組織炎、過敏性鼻炎、氣喘

黃毓惠醫師提醒,不要以為濕疹反覆發作沒有關係,要小心併發症,皮膚炎當中需要担心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在發作時,皮膚上會有一些細菌性增生。一般人臉上都會有細菌,在正常情况下細菌可以與人共生,但是,如果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在發作的時候,皮膚上的細菌會不斷增生,就容易增加感染的風險。臨床上,也會担心這一些病人發作時可能誘發蜂窩性組織炎,或是感染併發症,此時就要特別注意了。

此外,也担心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併發氣喘,或是過敏性鼻炎,即「異位三姐妹」。還有發現像脂漏性皮膚炎病人,也可能有焦慮或憂鬱產生,睡眠品質也不佳,進而影響白天工作或求學時的專注力。

濕疹發生在臉上時,會令人比較在意,所以,在治療上要更積極快速一點。對於濕疹的治療,不少人仍然存有一些迷思,感覺需要使用藥物,尤其是類固醇藥物,就非常害怕。其實,那是對藥物不了解,担心有副作用。



濕疹的治療包括:外用藥物類固醇、口服藥物免疫調節劑、注射生物製劑、光照療法。

濕疹的治療:外用藥物類固醇、口服藥物免疫調節劑、注射生物製劑、光照療法

濕疹就是皮膚發炎,會發生皮膚炎,就是免疫功能失調,所以治療皮膚炎的方式就是調節免疫功能,可分為:

1.外用藥物類固醇:

外用類固醇藥物的目的在抗發炎,通常使用在區域比較小的,或急性發作期的患者。但是,很多人担心使用類固醇會出現副作用,其實不用担心,這些外用類固醇藥物在劑量上並不高,一般人熟知的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那是口服的類固醇;至於使用擦的類固醇要導致這些副作用,機率非常低。尤其,專業醫師在開立使用於臉、手掌、腳掌的類固醇藥物是有學問的,並不是一條藥膏從頭擦到腳。曾經有患者自行到藥局買藥,結果擦在各個發作部位,反而不利治療。因為類固醇的強度不同,可分成一至第七級,通常第一級是最強的,不能擦在臉上。事實上,正確使用類固醇藥物,不必担心會引起副作用。經常是因為誤買誤用,才會有後續如此多併發症。

2.口服藥物免疫調節劑:

如果全身都有病灶很嚴重的時候,還是得使用口服藥物,但是不會經常開立給患者使用,偶爾使用很短的時間,大約一至兩週,最主要使用的藥是免疫調節劑,在調節免疫功能,而不會讓患者長期吃類固醇。但是,免疫調節劑可能還是有一些對於肝腎的影響,所以必需要定期抽血檢查肝腎功能。其實,有很多病人長期吃免疫調節劑,都沒有什麼影響。

3.注射生物製劑:

患者通常是從小到大長期都有症狀,十分困擾,需要靠長期注射生物製劑,以有效控制發炎反應。大部份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體質不太容易改變,有人希望斷根,其實大家不要把目標定在斷根,這樣得失心會很重。這是天生的體質,我們可以儘量調理好。所以有一句俗話說:「會好,但是不會斷根」!也就是說使用這些藥物可以改善很多症狀,改善好到可以過一般生活,但是斷根很難,尤其是屬於天生體質的患者。生物製劑也是一樣,使用後可以改善很多。

黃毓惠醫師分享門診有1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自從高中開始就非常嚴重,因此輟學在家,無法唸書,迄今已經快10年的時間,後來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之後,控制的非常好,所以,今年如願參加大學推甄,希望能繼續求學。



要避免攝取號稱能增強免疫功能的食品,例如人參、靈芝、冬蟲夏草等,以免反而更嚴重。

4.光照療法:

光照療法在臨床上已經使用好幾十年了,效果不錯,已經有明確的醫學研究證實可以有效減緩皮膚發炎、調節免疫、止癢與抑菌的作用。但是,患者要有耐性,一週要去醫院治療二次。通常照的是紫外光B光,把太陽光當中對皮膚發炎調控最有效的那一段波長,尤其是311波長的 B光,患者如果一週可以照2~3次,連續照2~3個月時間,就會有改善效果。對於病人會是一個長期固定輔助且有效的治療,臨床上有患者可以改善很多,甚至百分之百。不同體質改善程度也不同。會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免疫功能失調,而照紫外光可以讓皮膚有免疫調節的功用,讓皮膚變正常,所以症狀可獲得改善。

【濕疹日常保養5秘訣】

最後,黃毓惠醫師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濕疹的日常保養,以下有簡易5招秘訣。濕疹跟過敏一樣,屬於過敏反應,所以在預防上和過敏一樣,在日常保養與預防中,牢記住幾個重點:預防過敏、避免刺激,以及在皮膚保養方面要重視溫和清潔、積極保濕。大家不妨快筆記:

●避免強化免疫力食物:

病人最常問醫師:「我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必需先釐清一個觀念,有人認為「我就是免疫功能太弱,才會有濕疹」,其實並不是免疫功能太弱,會有皮膚炎是因為免疫功能失調,在攻擊皮膚,可以說是免疫過度的反應,是不正常的太強,不是好的強,而是不好的強,即過強的免疫失調。如果此時吃了一些人參、靈芝、冬蟲夏草,或是號稱能增強免疫功能的食品,就是適得其反,反而症狀更嚴重。所以要避免攝取號稱能增強免疫功能的食品,例如人參、靈芝、冬蟲夏草等,以免反而更嚴重。

有關濕疹的飲食迷思也很常見,有人說有一些食物有「毒」,像魚、蝦、螃蟹海鮮食物,經常被嫌棄。其實,大部位異位性皮膚炎與飲食沒有直接相關,比較需要注意的是2歲以下的兒童,因為腸胃道發育還沒有太完整,所以很容易担心食物過敏原,建議採取漸近式慢慢嘗試,排除可能過敏來源。到了成人之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與飲食的關聯就會非常小。



一般夏天容易流汗可選擇乳液保溼劑,冬天皮膚極度乾燥可選擇乳霜保溼。沐浴清潔劑可選用標示「敏感肌膚專用」的產品。最好是無香精無人工色素的產品。

●避免接觸過敏原:

濕疹患者要儘量避開過敏原,家中也要經常打掃,避免使用地毯,遠離塵蟎威脅。還有避免接觸動物(寵物)皮屑、毛髮、排泄物等過敏物質來源。

●皮膚保濕保養:

控制搔抓及保護皮膚避免發炎是很重要的,適當使用保濕劑,可避免皮膚因過於乾燥失去屏障,容易導致搔癢發炎。因此,感覺皮膚乾燥或搔癢,便可以使用保溼劑。一般夏天容易流汗可選擇乳液保溼劑,冬天皮膚極度乾燥可選擇乳霜保溼。沐浴清潔劑可選用標示「敏感肌膚專用」的產品。最好是無香精無人工色素的產品。

●室內除濕淨化空氣:

吸入性過敏原包括塵蟎、蟑螂、黴菌、花粉、動物毛屑、家塵等,都是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危險因子。家中除了要注意定期清潔,不妨使用除濕機,將濕度控制在50~65%間,同時避免溫差過大。並且使用空氣清淨器過濾空氣中的懸浮污物、黴菌孢子,並定期更換濾網,也能阻隔吸入或接觸到過多過敏原 。

●抒解壓力好睡眠:

內因性濕疹以脂漏性皮膚炎為代表,若長期受壓力困擾,皮質醇處於偏高狀態,反會對身體造成破壞,最終會令免疫系統失衡,並可能引起皮膚發炎反應。所以平時要減少情緒波動與抒解壓力,並且應保持正常睡眠,盡量在晚上11點前就寢。

隨時都能輕鬆聽:來聽更多精彩《濕疹》內容─SoundOn按這裡


 濕疹第一名是異位性皮膚炎!小心併發過敏性鼻炎、氣喘,日常5招甩濕疹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