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劇照

《水泥》劇照

《十年》勇奪最佳電影,一顯電影人的風骨。一部電影,照出人生百態,還令人頓時想起:在戲院上映的,原來,還有一種由短片組成的電影。

除了《十年》,也許還有之前的《重口味》,除此以外,香港人卻再也想不起,還有短片集真正上映過。今天,還有香港人會掏腰包,進戲院,只為了看幾部「短片」嗎?大家都要百幾分鐘連續不斷的刺激、驚嚇、浪漫,哪還有人願意去戲院看短片?因此,《十年》由新人執導,小本拍攝,短片出陣,以這種牌面,口碑票房,竟然還能雙雙齊收,場場爆滿,反映的,正是時代極深極深的抑壓。

《水泥》劇照

《水泥》劇照

水泥活埋 喜宴温馨

見《十年》勢如破竹,於是,聰明的發行商,看準了機會,馬上又推出另一部由短片湊合而成的電影。這部電影叫《Good take》,由五個短篇單元組成,片名便是當中其中一個單元。和《十年》一樣,電影由五個新晉導演操刀。《Good Take》中的五部短片,其實都來自3年前,在澳門的亞太影展中,首映過的《澳門街》,可惜電影一直沒有機會公映。

《Good Take》由曾志偉監製,五個單元,風格各異,亦不像《十年》有貫通的主題。曾國祥的《水泥》,陰森恐怖,湊巧早前,就有一宗水泥藏屍案,看電影時更添寒意。電影一開始的鏡頭,一隻田雞,觀眾已覺可怕,劇情疑中有疑,周柏豪演得出色,活埋一幕更是看得遍體生寒。電話鈴聲貫穿全片,毛骨悚然,非常緊張,是我最喜歡的單元。

廣告人黃智享《喜宴》大異其趣,温情平和,故事接在刺激的《水泥》之後,氣氛有點格格不入,只覺難以適應。《喜宴》以小孩子的視角,拍出對父母離異的無奈。張兆輝的父子情温馨,宣萱表現也在水準之內,但以日本動畫表現孩童世界的想法,有點生硬,不太靈活。

《Good Take》劇照

《Good Take》劇照

水準不一 次序奇怪

黃進的《Good Take》,題材獨特,講述一個資深綠葉演員的無奈和孤獨。小人物,一樣有小人物的存在價值,而且獨一無二。是的,並不是每個人,最後都變呼風喚雨、事事可以特事特辦的大人物。世上本無奇跡,卻絲毫不減這個世界的魅力。

因為人最接近神的時候,並不在於神向世人顯露神跡,而是當我們明知沒有奇跡,卻仍然沉醉於世界的美。林雪的胡鬧,盧海鵬的沉實,配合一場勇救喜劇,十分有趣。可惜,鏡頭下的屍體,脈搏跳動很明顯,是一敗筆。

楊龍澄的《》,用黑白片拍攝,色調視覺效果獨特。此片是唯一有暴力鏡頭的短片。電影拍出一個光怪陸離、色慾沉淪的澳門另一面。賭博光輝的背後,總要付出不成比例的社會代價。不是嗎?否則全中國也早已「帶入社區」,「深耕細作」,遍地賭場了。細心一看,電影黑白中見一點紅,是否向經典《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致敬?

《不一定》劇照

《不一定》劇照

最後黃精甫的《嚇鬼》,借鬼屋奇談,諷刺地產商專橫。片中出沒經典的的日本貞子、中國殭屍、長髮辮子,大玩中日搞鬼crossover。甫開始,陰暗的冷巷,斑駁的舊牆,無人的街道,真是極為可怕。不過一進屋,見鬼就露底。魯芬、盧大衛,總是帶著一身濃厚的港產味道。苗喬偉也有喜感,但電影強調温情過了火,我不太喜歡。

五個單元,雖然水準不一,不過整體仍相當不俗。次序上,我認為是安排考慮不周。《水泥》和《喜宴》是兩個極端,強硬堆砌在一起,令觀眾總覺得難以投入。

即將上映的《Good take》,還有已經上映的《老笠》、《樹大招風》、《選老頂》,戲院都是港產片。而看見新晉導演和演員,出現在大銀幕,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

電影,從來都是反映一個時代的死結。看看金像獎,又看看近期上映的港產片很多,不論優劣,新晉電影人的作品不少。我們,好像又重新愛上了港產片。

劇照由嘉禾提供。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