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的傳媒,會對「對動物權益」特別關注呢?除了性小眾之外,關於動物權益的「動物L」(L,粗口撚的諧音。在網路,被稱為是XX撚,就是對XX這種特定議題去得最盡的人。被人稱為「動物L」,就應是動物的專家,或是很關心、很清楚、很熱愛動物議題的人了吧?),都在網路上,有很大的動員能力。 

曾經有出版社的前輩跟我說,其實香港的大眾市場跟日本很類近,只要書是談動物或是談飲食,都很難不賣的。從幾年前書展,大賣的暢銷書是尖東某報檔的看門貓忌廉哥的相集,到大埔火車站發生的未雪事件,都看出在香港,愛貓、愛狗的動物L,倒有不少的。 

於是,你會發現,新聞媒體為了做點擊率,他們的報道手法,也許都有一點轉變。比方說,最近就有兩隻貓於長沙灣福華街墮下,死亡。而新聞的標題,就寫著「兩貓貓長沙灣墮樓一死一重傷」。眼利的網民一看到標題,就指該張報紙,以「貓貓」稱呼兩隻墮樓的花貓。貓貓?是嬰兒語嗎?為什麼花貓會變了貓貓?是因為網民看到這種標題,就會按進去看嗎?那麼,下次報道貓隻有關的新聞的時候,要用「喵星人」;報道狗隻的新聞,要用「汪星人」嗎? 

早陣子說過,如果大傳媒過度倚賴網路的數字修正自己的報道手法或遣詞用語,新聞主流就一定會越來越碎片化和表面化。因為,我很多時都認為,網路不是一個令人思考的地方,只是一個情緒的交流場所。太多情緒,太少思考,只會令我們天天都很累很累,從而什麼都得不到。



 https://www.facebook.com/kengo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