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作者,只要是寫人性的著作,好像都免不了“性”這個元素。

因為人性即慾望,而“性”則是慾望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個,只不過表現方式各有不同。

馬爾克斯筆下的“性”,是一個老人,追逐為什麼而死的命題。

書裡的主人公是一個90歲的老人,在他90歲生日這一天,想要給自己一個特別的生日禮物,就是跟純潔的少女度過一晚。

馬爾克斯在書中寫道:

性是一個人得不到愛時給自己的安慰。

對窮人家的女孩來說,最大的價值,無非是身體,一個少女決定接下這門生意。

 

但她仍然很害怕,當天晚上,服用了安眠藥,期望在沒有知覺中完成交易。

老人看著少女熟睡的面孔,並沒有叫醒她,而是在內心裡反复掙扎。

 

他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釋放慾望的能力,心裡的激盪全是幻想,他的身體給不了任何反應。

但老人仍然想證明自己還有愛的能力,於是他沒有叫醒女孩,而是躺在她旁邊,講著耳熟能詳的故事、唱著家喻戶曉的歌謠。

女孩慢慢醒轉過來,在歌聲和故事中放棄了戒備和恐懼,安靜地聽著。

自己的愛能被女孩感受到,老人彷彿找回了愛的能力,愈發離不開這個女孩。可到最後一次見面的時候,青春女孩打扮得濃妝豔抹、朱鹮玉翠,出現在老人的面前,想要以女人的形象取悅老人。

“妓女!!!”看到女孩這幅模樣的老人放聲大吼。

老人趕走了女孩,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是純潔的愛情,不是勾欄之所的交易。

 

02

少女消失了,老人的心愈發空虛,開始止不住的懷念,他認為這是自己人生中最後一次品嚐愛情的滋味。

在少女形象清純時,老人是自卑的。濃妝豔抹時,老人是憤怒的。

因為,人只有在愛情面前才會自卑。

一個90歲的老人,一副皺巴巴的身體,年齡差距、身體無能、世俗議論,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他感到恐懼。

產生這種恐懼的原因,是老人由於這一切失去了愛的勇氣。沒有愛的勇氣,也就得不到愛。

所以,老人把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定義為“性”,而不是愛。

因為“性”只是單純的慾望,可以靠金錢得到。

但愛情不同,他需要身體、容顏、談吐融合出一種氣場,達到相互吸引的目的。

這一切是老人所曾經擁有,現在沒有的。他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偏見,那就是老人不配擁有愛情。

 

有了偏見,也就有了執念。

我們對妓女有偏見,所以產生了不相信她們會變好的執念。我們對一個國家有偏見,就產生了這個國家沒有好人的執念。

老人對自己有了偏見,也就有了執念。

03

那到底什麼是事情?人們又為什麼追逐愛情?

是因為孤獨,所以想要愛情,又因為愛而不得,變得更加孤獨。如此循環往復,無比痛苦。

在現實裡,又何嘗不是如此,得到愛情的人終究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是在孤獨、愛情中掙扎。

那該怎麼辦呢?馬爾克斯在書裡給出了他的答案。

說到最後,老人從別人的嘴裡得知少女已經愛上了自己。這讓老人重新找到了活著的意義,只要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愛著自己,那就擁有了對抗孤獨的能量。

不要問少女為什麼會愛上90歲的老人,有理由的愛情,不叫愛情。

在馬爾克斯的筆下,“孤獨”和“愛”,是人生永恆的哲學。

再加上死亡,就構成了一個人的人生。

“終於,真正的生活開始了,我的心安然無恙,注定會在百歲之後的某日,在幸福的彌留之際死於美好的愛情。”

這是老人最後的獨白,他不再害怕孤獨,因為擁有了愛情,可以坦然面對死亡的冰冷。

書中固然充滿了美好的喚醒,可現實的人生不是如此嘛?

人生匆匆,無憂無慮的不過是童年而已。後面就是上學、工作、養家糊口、送走老人。這一路上盡是孤獨與痛苦。

什麼能對抗這些痛苦呢?

答案是愛,親情之愛,友情之愛,愛情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