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文台開發的流動應用程式「我的天文台」,獲世界氣象組織頒發「公眾天氣預報和資訊 - 資訊內容」類別的國際天氣應用程式獎,並在「專業應用程式- 天氣預警」類別獲得榮譽嘉許(註1),是香港的光榮。

 



 

 

香港天文台今次獲獎,反映部門的歷史傳統,靠自己員工的科技力量,解決困難、提高水平、改善服務,舉例說,1960年代香港天文台自製衛星雲圖接收器,是美國以外第一個接收和應用衛星雲圖的地方,1980年代自製太陽能自動天氣站,安裝在香港境外水域的黃茅洲,並且定時以無線電方式把資料傳送返香港,一年只需要檢查兩次,打贏當時中國入口但短時間內失效的全部外國自動天氣站,成為全中國第一,2000年代研究以激光探測機場範圍的風切變和納入航空警報服務,成為全球首創,同期研制即時天氣預報系統,2008年到北京在奧運現場與先進國家系統比拼,近年更輸出技術到多個國家支持他們的天氣警報服務。 

香港天文台不倚頼收錢的「顧問公司」,而是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員工經常自我突破,掌握新知識、新技術,交出新成績,除了技術水平提高,還把服務多元化、精細化,幫助市民解決他們的問題,技術成果多次取得專利,甚至出口到其他國家,在自身技術力量的支撐下,香港天文台成為全球眾多同行的學習對象。

多年以來,始終不能明白,其他政府部門為甚麼不能像天文台一樣培養自己的科技力量,而是重複地聘請收錢的過江龍「顧問公司」,去解決其實政府應該自己最有能力處理的問題?

長時間甚麼都「外判」,長時間倚靠「顧問公司」,尤其不是扎根香港但長期在香港賺錢的「顧問公司」,政府人員會因為沒有動手做實務,逐步流失專業能力和科技能力,最終政府人員連監督和控制「顧問公司」的能力都丟失,以致「顧問公司」坐大,目中無人,沙中線工程出現嚴重事故,卻無人需要負責,就是一個突出例子,最不幸的是市民,無端需要承擔巨額的金錢損失,可惜政府似乎仍未甦醒過來,繼續大筆公款供養搵錢至上的過江龍「顧問公司」。

香港有充分的科技力量解決自身的問題,香港應該看得起自己,不應再事事求教於所謂「顧問公司」,盲目倚靠「顧問公司」的時代,是否應當來一個了結?

 

註1     香港天文台網站,2020年12月23: 天文台在世界氣象組織首次國際天氣應用程式比賽中獲勝



 從天文台獲奬談到不應過度倚靠顧問公司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林超英-Lam-Chiu-Ying/129250193901719?sk=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