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是天才的專利

對很多人來說
天才只是少數人的頭銜
普通人沒法兒達到天才般的水平

莫扎特5歲就能譜曲
王陽明11歲就能出口成詩
貝克漢姆14歲就與曼聯簽約
張愛玲18歲就寫下了散文《天才夢》

他們都被貼上了天才的標籤
但他們的耀眼成績僅僅是因為他們有天分嗎?

實際上不管是莫扎特還是王陽明
他們生下來也是白紙一張

那麼他們是怎麼取得耀眼成績的呢
有沒有什麼辦法幫助我們彌補差距
讓我們也能成為行業精英呢?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
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
所謂的天才都來自於夜以繼日地刻苦練習

看過電影《摔跤吧爸爸》的朋友可能會記得
在印度男神阿米爾·汗飾演的爸爸的專業指導下
大女兒吉塔和二女兒巴比塔接受了艱苦的摔跤訓練
最後兩個女兒都進入了國家隊
在國際摔跤比賽中奪得了金牌

要想成功光靠天賦是不夠的
更多的要靠刻苦努力
掌握三大製勝法寶
練就專家級技能

第一個制勝法寶是“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

成功的關鍵在於後天的勤奮練習
而不是靠天賦

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行家里手
練習量非常重要
按每天練習3小時
週六週日不間斷來計算
至少需要練習十年
一個人才有可能從行業菜鳥晉級為行業精英
在自己的行業裡擁有大師級的表現

第二個制勝法寶是“建立有效的反饋”

有效的反饋能夠幫助我們及時糾正錯誤、促進進步
有些活動的反饋會比較直觀、及時

找一個專業人士
從旁觀者的角度
指出我們的問題
提出改進建議

我們要清楚自己練習的每個環節
學會用排除法
在出現問題的第一時間就準確判斷自己錯在哪裡
然後立刻改進

作者以自己打乒乓球為例
他自己打出的球隨意性很大
沒有規律
即使犯了錯
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個環節

所以教練讓他練習整齊劃一的擊球方法
每次擊球只需要變化一個動作
比如擊球高度
保持其他動作不變就可以了

這樣如果沒擊中球
他能很快判斷出是哪個動作出了問題。

第三個制勝法寶是“觸發並保持動力”

刻意練習的過程是很煎熬的
很多人堅持不下來導致半途而廢

半途而廢的主要原因是動力不足
要產生並保持動力並不容易

想要保持動力
需要改掉固定型思維模式
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

我們可以發揮語言的力量
把成功歸功於努力
比如說多誇獎別人的努力
而不是讚嘆別人聰明
引導自己和被誇獎的人形成一種觀念
那就是通過刻苦努力可以獲得成功

這樣的方式有助於我們改掉固定型思維模式
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

Reference:精彩文章:阿里就在美集體訴訟案支付2.5億美元天價和解費_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