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提到一些科技領域投資項目所出現的現象與昔日泡沫情況相似之處,今篇文章想討論一些更深入的觀察。

 




 

爆破後的餘生

多數泡沫只有一次光煇,炒到高位爆破後就沒有下次,俗稱「炒濃」。觀察一下,2017年比特幣升過10,000美元,之後大幅回落八成。但到2019年又開始緩緩上升,升至比上次高位還要高幾倍,這模式跟往常泡沫不同。

資訊認知效率

今天進入資訊世代,資訊流通與發達程度與往日不能相比。昔日熱潮由於資訊不對稱,普遍參與者只能盲目跟風炒賣。如今Tesla的投資者對其業務發展十分肉緊,有youtuber更把每天其廠房的施工實況分享,投資者隨手可獲取有效資訊了解投資項目實況,這點跟昔日泡沫日子不同。

參與者的組成

我們可以細心觀察一下,今天爆升中的參與人士是否普羅「大媽」?身邊九成朋友仍未有接觸過比特幣,亦說不出比特幣的原理。過往的所有泡沫,終須有一眾散戶參與。倘若今天仍只有認識該投資項目的人在狂熱,離泡沫爆破還很遠呢。

對盈利的態度

記得99年科網泡沫時,任何科網企業都被炒高,連負毛利率的公司亦然,當時投資者都放下了盈利這個概念。今天的主題是科技產物,雖然連蝕錢的公司都投資,但盈利這個概念依然在普遍投資者心中,而成熟了的上市科技巨企又真的在謀取暴利,投資者對負回報有十足戒心,不似從前般瘋狂。

投資項目本身的獨特性

留意到今天很多被追捧的投資項目多有其獨特性,又或是限量的。例如比特幣於虛擬貨幣中的地位、Tesla的電池與自動導航技術、台積電的晶片,三幾年內都沒有取代品,自然可以「釣高來賣」。反觀昔日的泡沫,網頁公司有何獨特性呢?鬱金香又如何獨一無二?

時間性

荷蘭鬱金香狂熱大約維持在1636到1637年,99年科網泡沫與2008年金融海嘯前股市狂潮,在爆破前狂熱不足一年。反觀今天的「泡沫」,比特幣10年前已存在,當時只是幾毛美元,今天是近5萬美元。這10年來,一直被指這是一文不值的「電腦碼」,但持續10年也未死。

氣氛

泡沫爆破前的氣氛如何?按過往經驗,普遍人會迷信,清醒的人佔少數,連華爾街、金融界也炒作一團。今天看看,買Tesla與比特幣的人並非主流,「清醒人」仍多,「迷信人」算少,看來還未到時候。

類似經驗過後

往日的泡沫,如科網泡沫,很少人提及過往的泡沫,相類似的經驗欠奉。今天人們經歷了多次泡沫,已經很會比較,了解過往經驗,提高警覺性。在未到眾人迷惑瘋狂之時,倘算安全。

綜合兩篇文章之後,今次泡沫與過往有相同與不相同之處,但偏向感覺爆破時辰未到。投資很個人的,若大家想參與泡沫,也要控制風險。

文章連結:蘋果日報

《今次哪裡不同了—上》



 今次哪裡不同了—下

 https://www.facebook.com/cpleung826